《诗经》的“六义”是什么意思?
“六义” 是一个《诗经》学名词,出自于解读《诗经》的权威著作《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或是艺术技巧,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
首先是音乐性质的不同;其次是诗歌内容的差异。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比、兴是怎么回事?在《诗经》中又起到了那些作用呢?
赋、比、兴是诗歌创作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方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一篇重要的文论,他把《诗经》比作一棵开花结果的树,以情为根本,以语言为枝叶,优美的声韵如花朵,深刻的义理是果实。“情”、“义”是内容,“苗”、“华”是表现形式,四者有机地结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而这一切,“经之以六义”,是以“六义”为根本的。《诗经》的“六义”,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一直存在于《诗经》以降的中国文学中,成为一种永不衰竭的文学生产力。
上下以下内容
“风雅弦歌”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的微信展示平台。项目负责人黑龙江大学刘冬颖教授与项目团队一起,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倡导在现代社会普及“诗教”、重拾礼乐,彰显中华文化自信,2018年项目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风雅弦歌”与黑龙江省图书馆多次携手举办古诗词吟唱活动,如 “一起唱诗词——世界诗歌日主题活动”“佳期如梦——龙江书院丁酉七夕诗词吟唱会”“风雅颂——龙江书院《诗经》吟唱新年音乐会”“冬颖老师《诗经》公开课”等,其中“古诗词吟唱公开课”入选全国优秀阅读推广项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