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 Photography, also known as the School of Humanist Photography, manifests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al system in social documentary practice based on a perception of social change. It emerged in the mid-twentieth-century and is associated most strongly with Europe, particularly France, where the upheavals of the two world wars originated, though it was a worldwide movement. It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photojournalism, with which it forms a sub-class of reportage, as it is concerned more broadly with everyday human experience, to witness mannerisms and customs, than with newsworthy events, though practitioners are conscious of conveying particular conditions and social trends, often, but not exclusively, concentrating on the underclasses or those disadvantaged by conflict, economic hardship or prejudice. Humanist photography "affirms the idea of a universal underlying human nature". Jean Claude Gautrand describes humanist photography as:
a lyrical trend, warm, fervent, and responsive to the sufferings of humanity [which] began to assert itself during the 1950s in Europe, particularly in France ... photographers dreamed of a world of mutual succour and compassion, encapsulated ideally in a solicitous vision.
Photographing on the street or in the bistro primarily in black‐and‐white in available light with the popular small cameras of the day, these image-makers discovered what the writer Pierre Mac Orlan (1882-1970) called the 'fantastique social de la rue' (social fantasticality of the street)[5] and their style of image making rendered romantic and poetic the way of life of ordinary European people, particularly in Paris. © Wikipedia
事实上在真实的生活中,在和摄影人们的讨论过程中,人文摄影这个词确实是挺常见的,而且在很多比赛、展览中,它甚至会有专门的一个分类,叫人文摄影的分类。我觉得它拍的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活动痕迹,且确实会更关注一些比如说欠发达地区的人类生活状况,或者是一些民俗的、少数民族的这种生活现状,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这里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其实是它和新闻摄影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和纪实摄影之间的关系。维基百科上的解释说它是新闻摄影的一个子类,我觉得也不太对。因为新闻摄影它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要拍比较大的事件,人文摄影常常是没有事件可言的,所以我觉得它不能被归为新闻摄影的一个子类,它应该是跟新闻摄影并行的另外一个类别。
但是它和纪实摄影之间的关系就更加的模糊不清。我也遇到过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人文摄影师?如果很熟的话,我可能跟他多解释几句,但是不熟的话我可能就这么认了,我就说:我是,我是。但是在中国的摄影圈子里面,在我们平时聊天的语境里面,我觉得人文和纪实它有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很多人文摄影的照片,它其实是在旅途中拍摄的。就是说摄影师正在经历一场类似于旅行的东西,然后用相机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有的可能肤浅一点,有的可能深刻一点,但是大体上其实都是经过了人家的村庄,是这么一种感觉。它的拍摄时间相对比较短,了解得相对比较浅,可能更关注一些相对比较在视觉上可呈现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就是比较表面的东西——但是我这里注解一下,这个不带贬义,它是更关注那些能看见的东西。
而纪实摄影第一是在拍摄之前要经过非常周密的策划——要开题,然后要想清楚到底应该怎么拍,花多长时间来拍。第二个是它拍起来有的时候拍摄周期会明显比人文摄影的时间要长。熟悉我的同学都知道,我最长的一个项目拍了将近有两年的时间,就是拍一个姑娘,一个北漂的生活。另外我在拍纪实摄影的项目的时候,会尽可能的深刻一点,会需要有很多的思考在里面,最终表达的东西也不仅是说简单记录一下而已,里面会藏着更多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那我自己有什么样的照片我会说它不是纪实摄影,是人文摄影呢?比如说大家看了很多遍的我拍的印度的订婚舞会上跃跃欲试准备进入舞池的小女孩,这张照片我就把它定位成我的人文摄影。
© 叶梓
但是你说什么样的照片是纪实摄影呢?比如说我拍Lily吹头发的那张照片,那是一整组非常大的照片里面的一张,是组照之一。这组照片曾经在水立方里做过一次个展。
© 叶梓
再比如说我在东南亚的小海岛上拍的有个小男孩泡在水里面,远处是村庄的房子和船的这张照片,我把它算作是人文摄影。
© 叶梓
但是同样是到国外拍摄的那些难民的孩子们——就是飘在洞里萨湖上,在小木船做成的学校里面学习的孩子,我把它算成纪实摄影。
© 叶梓
这是典型的纪实摄影,因为拍摄的动机是完全不一样的,拍摄的照片最后的用途和表达的内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组照片最后是发表在了吴哥摄影节上。
说了这么多,我相信有很多同学会越来越糊涂,搞了半天人文摄影、纪实摄影还是没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其实这个事情我是这样想,我其实是很讨厌标签的,我不太喜欢去把事物进行明确的分类,因为这种分类可能会束缚我们的发展,所以其实我自己很少去严谨的在人文和纪实之间画一条什么样的界限。就好像是这些我拍的难民的孩子们上学的照片,其实我觉得它已经不只是纪实摄影,它其实还跨着一些观念的部分,因为我最终要表达的根本不是他们是谁,他们的生活如何,而是我自己的一个童年,是我对我自己的人生的一个反思和一个表达。所以很多东西其实你说它是跨界,其实我觉得界本身就不应该存在,这是我们人为的去划分的一个东西,它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不管怎么样,既然刘文杰同学问到了,我还是试试做了一些解答,希望各位在我的闲聊中能够多一点思考,有点收获。
今天是摄影早自习陪伴大家的第1684天,还是那句话,更多摄影好课就在“阅读原文”中。我是叶梓,我们每天早上6:30,微信公众号“摄影早自习”, 不见不散。
近期课程
【线下课】不出远门也可以拍星轨大片(8月7日)
【中秋特训】3天提升你的摄影创作能力
【国庆特训】5天深度摄影工作坊
【元旦特训】创作有深度的摄影作品
叶梓
咔图摄影教育中心创始人 网易云课堂首席摄影讲师 云课堂《自由摄影师》主讲人 Datacolor全球色彩管理专家 曾在北京举办三次个展 作品曾于德国巡展 (查看更多)
摄影早自习课表
周一【器材】 周二【技巧 】 周三【审美】
周四【赏析 】 周五【生活】 周六【嘉宾】
咦,这么划算?
成为我们的超级会员
看精品讲座,听专属直播,享会员折扣
↓
【戳这里 】
加叶老师微信 & 入群找学伴
扫码向叶老师提问,有问必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